微信向左,米聊向右
作者:杨静
在2021年1月19日同一天,米聊宣布对外停止服务,张小龙则给微信设计了最新的发展蓝图。
十年前,米聊率先一个月上线,雷军当时预计该领域市场规模有百亿美金,腾讯留给米聊的时间大概在三个月。十年后再回过头去看,雷军的当时的预估和情报消息都错了,社交第一巨头微信的市场价值远超百亿美金,当时腾讯留给米聊的时间也只有1个月,米聊上线40天后,微信1.0就上线了。
如果一定要说率先上线的米聊做错了什么,错就错在遇到了张小龙的微信。
米聊和微信的上线都是受国外KikMessager即时通讯App启发。也正是因为此,看到商机的雷军将米聊看成了小米三驾马车中其中的一架。同样张小龙也是深夜邮件请示马化腾开发微信。
微信和米聊出现之前,国内唯一可以称之为即时通讯工作的产品就是运营商的短信和腾讯的QQ,前者主攻熟人市场,后者面向陌生人市场。但从便利性和成本性的角度讲,都不能和微信及米聊这样的产品相提并论,并且QQ从产品设计上还并不是用完即走的产品设立理念。
微信出现之后,即时性通讯工具,微信是一统天下,运营商还推出过飞信,还有众多在垂直领域的即时通讯软件,但均败在了微信的屠刀下。这样看,米聊死的并不冤。从客观的角度上,当时的小米定位自己为互联网的硬件公司,虽然看到了即时通讯的市场前景,但是小米手机在当时还只是初出茅庐,因此显然没有太多的精力投放在米聊上,这也是为什么米聊早在2012年的时候就已经向外宣布自己失败了,这几年不过只是“存在”而已。
其实社交与小米基本上没有基因上的重合点,虽然小米搞社区营销非常成功,但社交和本质是硬件的小米来说还是有着巨大鸿沟,即使当时没有微信的出现,米聊未必会成为今天的微信,张小龙的产品哲学是减法,产品理念倡导用完即走,但反而牢牢的吸引住了用户,可是小米的产品哲学是加法,在互联网便捷性理念的逻辑下,小米产品一开始就在思考如何让用户持续性消耗时间,这或许反而会被用户抛弃,社交是一个极其高频的场景,产品层面并不需要考虑消耗用户时间的问题,而更应该考虑如何让用户更为简单、舒适的沟通交流,这些现如今的微信都做到了。
现在的微信没有发展参照物,停止服务的米聊虽然让许多人唏嘘,但当下微信也有这不小的难题。张小龙在最新的公开课上为微信做了展望,由于对视频号的着重介绍,让外界解读为微信或许要从文字的世界进入到短视频、视频的世界。认为张小龙在腾讯的商业利益和产品简单哲学的权衡中,正在慢慢的倾向前者,放弃后者。
微信虽然一直以来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形态改变,但近几年中,微信产品的加法越来越多,产品似乎也在向平台发展,这样虽然能提供更多的服务性功能,但这也同时让这个产品变得复杂了起来,用完即走的理念似乎也只是一句空话了。
况且,短视频的本质就是不断的消耗用户时间,如果视频号发展的真如如今的抖音、快手产品一样,那用户又要如何看待微信这款产品呢?作为一个10亿量级的产品,纵然需要考虑用户的需求,但众口难调和人性的哲学依然需要把控。否则又和上一个十年的QQ产品又有什么区别呢。QQ从一开始的及时性通讯工具,为了不断的吸引用户使用,最后在功能和玩法上持续复杂,这直接导致现在QQ成为了用户的一种阶段性产品,而并非是微信的持续性产品。
来源:新浪科技、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