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可以消费了 微信支付宝慌吗?
原标题:数字人民币可以消费了,微信支付宝慌吗?
数字人民币和纸币、硬币一样,是人民币现金。不过,稍微不同的是,数字人民币由数字讯号生成。而且不同于电子支付,数字货币支付无需网络。
10月11日晚间,中央办公厅、国院办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称《方案》),明确了深圳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
从具体条款看,《方案》从三方面为深圳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重点支持:
第一,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第二,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下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
第三,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深圳依法合规获取支付业务许可证。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联合人民银行开展的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工作。
深圳数字人民币红包再成焦点
10月8日晚,微博“深圳微博发布厅”发布消息称,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结合本地促消费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联合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本次试点由深圳市罗湖区出资,通过抽签方式将一定金额的资金以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方式发放至在深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社会公众可持发放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在有效期内至罗湖区指定商户进行消费。此次活动面向在深个人发放1000万元“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红包数量共计5万个。
而根据“深圳发布”微信公众号10月11日发布消息,“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抽签工作已完成。总计1913847名在深个人通过“i深圳”系统成功完成“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预约登记。
中签的5万名市民可以首试数字人民币红包的红利,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可于10月12日18时至10月18日24时在深圳市罗湖区辖内已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的3389家商户无门槛消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走访深圳市罗湖区多家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的商户发现,目前罗湖区内万象城、KK Mall等大型商场普及度较高,完成系统改造的商户收银台均摆放了“数字人民币”的统一标牌。但从商户和商场从业人员反馈看,完成改造商户均承诺只要有券就可以使用。但数字货币使用依然为新鲜事物,目前使用人数很少,此前一直在内测阶段,今天是公众发放第一天,很多商户还没有实际操作过。未来的推广还要看银行和商家的具体政策。
8月14日,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在“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具体举措及责任分工”部分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人民银行制定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后续视情扩大到其他地区。
此后,数字货币试点屡屡传出进展,此次深圳罗湖区派发数字货币红包,既是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大礼包中的惊喜之一,也被视为数字货币落地的标志信号。
纸币终结进入倒计时?
数字货币问世,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纸币是否会被取代?
数字人民币和纸币、硬币一样,是人民币现金。不过,稍微不同的是,数字人民币由数字讯号生成。而且不同于电子支付,数字货币支付无需网络。
据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介绍,未来数字货币的使用场景可能是这样的:只要你我手机上都有数字人民币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
从定义来看,数字人民币定位M0,是法定货币,属于公共物品。数字人民币体系将成为一套惠及公众的免费的价值转移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个人兑出、兑回数字人民币时,商业银行将不会收取服务费,将从两方面提高数字人民币使用者的福利:一方面,将降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成本;另一方面,也将减轻现有电子钱包中的资金沉淀现象(人们可以无成本地将暂时不需要的数字人民币兑回到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消费者和个体工商户可以有更多地选择配置自己的资金。
但是否纸币就此进入消亡倒计时?市场多认为,长远来看应该是的。但央行数字货币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完全取代纸质货币,它依然会作为老百姓日常消费时支付手段的一种补充。迈向“无现金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此外,数字货币时代的到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社会结构和机构功能。
支付宝、微信慌了吗?
数字货币来了,另一重疑问是:是否会对原有的第三方支付格局产生冲击?
格局有所影响似乎是必然的,因为简称为DCEP的央行数字货币,即是Digital Currency和Electronic Pay-ment两部分组成,前者意为数字货币,后者名为电子支付;前者代表数字货币在线上流通,后者说明DCEP的一个主要业务就是数字钱包。
因此,市场多认为,无论是所依靠的网络资源背景与流通渠道,还是所承担的基本职能,DCEP有着与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天然重合的部分,从而与第三方支付形成了市场竞争关系。
但数字货币和第三方支付本质上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只是一种支付方式,它们的效力不同。具体来说,机构或个人不接受支付宝或微信付款,在法律上没有问题。但拒绝用户使用现金或数字货币付款就是违法的。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虽然在存在形态上,DC/EP是完全数字化和虚拟化,依托于数字钱包,流通手段更加便捷,更易于防伪和监管。但其对应的是M0,是央行对货币持有者的无息负债,不需要通过银行账户即可实现价值转移。
支付宝、微信这样的移动支付工具,由于其本质上仍是基于银行账户,在货币性质上属于M1。支付宝和微信是公司化的支付体系而非法定的支付体系,用户需要承担手续费和扫码设备安装成本,比如用支付宝或者微信进行提现和跨行转账都需要向用户收取手续费,还存在泄露隐私、盗号、欺诈等风险。而用央行数字货币,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交易都是零成本。
中老年人没有“不会”的权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使用者的担忧来自于是否会对已有的生活习惯造成不可逆的冲击,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科技的发展,手机和移动端的快速普及,已经给一些市民带来了困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其中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互联网正在进一步向中高龄人群渗透。但他们之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被这个日益数字化、智能化的世界抛在了身后。
疫情期间,无处不在的防疫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健康申明填报等线上化应用,当“无健康码遭遇拒载”、“不扫码不能进站乘车”成为普遍的现实,很多中老年人感受到了科技发展的另一面模样。
“会不会数字货币也成为强势支付手段,又要学习下载和使用新的APP。刚学明白微信,又要学新的APP,还是喜欢用现金。”一位老年用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虽然数字货币不会在短期内取代现金,但是部分消费者的担忧不无道理。越来越多的餐厅要求顾客必须扫码点餐,出租车司机几乎没有人带零钱找零,不会使用或者拒绝使用智能化设备,带来的结果就是和时代越拉越远。
或许在数字货币初生之时这个探讨为时尚早,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老龄化社会并行,在商业化的同时兼顾中老年人群体、降低其使用门槛,不只是科技企业所面对的艰深课题,更是全社会共同探索的方向。
(作者:侯潇怡,聂寒冰 编辑:曾芳)
来源:新浪科技、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