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开启汽车业颠覆模式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小米造车开启汽车业颠覆模式
小米汽车的步伐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互联网科技巨头这一次成了造车“新新势力”。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日与小米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小米汽车项目将在北京亦庄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计2024年首车下线并实现量产。
在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之后,今年以来,百度、小米等互联网科技巨头作为造车“新新势力”纷纷进入整车制造领域,掀起跨界造车的第二次浪潮。而随着这些科技巨头加速布局,汽车产业真正的革命已经开始。
科技巨头成为“新新势力”
今年3月,小米宣布进入整车制造领域,也成为今年以来继百度之后第二个宣布进入整车制造领域的科技公司。9月,小米汽车完成了工商注册,由雷军本人亲自出任法人代表,总部正式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次整车工厂再次落地亦庄,以及宣布2024年实现首车下线和量产,标志着小米造车进入实质性阶段,并且马上就要开花结果。
而几天前,也是在北京亦庄,百度也展示了它在智能出行、智能驾驶领域迈出的一大步。百度日前获批成为国内首批开展自动驾驶出行商业化试点服务的企业,这也标志着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从测试示范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现阶段将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60平方公里范围,投入不超过100辆自动驾驶车辆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在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企业可采取市场化定价机制,在向乘客明确收费原则、支付方式等信息前提下,开启体验收费服务。
对于这些科技巨头化身的造车“新新势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曾表示,如果说之前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进入汽车领域,是汽车产业变革的上半场,那么百度、小米等高科技公司进入汽车领域,将开启产业变革的下半场。汽车产业是高科技的载体,汽车的生态也会不断延伸,这些高科技企业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也具有汽车智能化核心技术,汽车产业真正的革命已经开始。
与以往的造车新势力相比,这些科技巨头在造车领域的进展更加务实和迅速。小米今年的三季报显示,其智能电动汽车团队成员已超500人。同时,截至2021年9月底,小米已经投资布局有关智能汽车领域企业62家。其中,智能驾驶布局17家企业,智能电动布局13家企业,智能座舱布局6家企业,有22家企业为2021年新增投资。
在自动驾驶方面,小米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并投资了激光雷达初创企业禾赛科技等。此外,小米还投资了珠海冠宇、赣锋锂业、蜂巢能源、中航锂电等动力电池相关企业,以及比亚迪半导体、瞻芯电子、灿芯半导体、裕太微电子、聚芯微电子、云英谷科技等芯片企业。其新能源、智能化整车制造已经形成闭环。
拼资本更拼创新能力
与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以代工模式切入造车领域不同,小米从一开始就选择自建工厂。作为手机制造领域常用的模式,代工可以降低成本,并且能够在没有生产资质、生产线和制造经验的情况下快速实现量产。但代工模式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零部件供应都存在不可控性。可以看出,小米在轻资产和重品质两者中选择了后者,以更好地实现大规模量产、控制生产和交付节奏。这也是蔚来、威马、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后期纷纷自建工厂的原因。
跨界造车并非一条平坦之路。随着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兴起,跨界而来的新势力不断增多。从2014年开始,形形色色的新造车企业最高峰时有超过300家,但很快造车新势力就迎来残酷的市场淘汰。2020年,造车新势力开始进入分水岭,蔚来、理想、小鹏等头部企业发展迅速,但更多的如赛麟汽车、前途汽车、拜腾汽车等却纷纷人去楼空。
在跨界造车的第二次浪潮中,科技巨头化身的“新新势力”不仅资本雄厚,创新积累也成为一个重要特征。对比之前众多造车新势力,百度、小米等都有着更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更加深厚的汽车行业积累。如百度Car life,以及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等,都是多年创新积累的成果。2020年,百度核心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超过20%,位于中国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前列,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百度也是国内最早布局自动驾驶的企业之一,截至目前,测试总里程超过1600万公里,到今年三季度,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共提供11.5万次的乘车服务,已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沧州五地开放常态化运营,计划到2025年将扩展到65个城市,到2030年扩展至100个城市。
业内专家表示,跨界造车不是资本游戏,比拼的是真正的创新能力。经过上一轮的淘汰,谁有更新的技术、更好的产品,谁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
新能源汽车空间无限
跨界造车经历了起起伏伏,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蓬勃势头一直未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8.3万辆,同比均增长1.3倍,继续刷新月度纪录。10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继续维持历史高位,为16.4%,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更是达到18.2%。从细分车型来看,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销也均刷新纪录。而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6.6万辆和254.2万辆,同比均增长1.8倍。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成为推进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私人新能源汽车增加32.1万辆,而2021年前7个月,全国私人新能源汽车已增加63.1万辆,公共新能源汽车增加15.9万辆。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地区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而且消费群体不断年轻化,对新事物接受度越来越高。
从占比来看,2019年私人新能源汽车增加量占新能源汽车总增加量的比重为54.3%,2020年该比重提升到71.5%,2021年前7个月进一步提升到77%。私人购车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主体。
新能源汽车市场所展现的巨大发展潜力也在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其中,不仅是造车新势力、“新新势力”,众多传统车企也在纷纷加力。在不久前落幕的广州车展上,上汽旗下的飞凡汽车和智己汽车,东风旗下岚图,吉利旗下极氪,长安汽车与华为、宁德时代共同打造的阿维塔等传统车企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已集中亮相。
专家表示,随着技术进步和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历史拐点,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将迎来新的增长高潮。而汽车产业链将在以“三电”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为核心的汽车技术迭代中构建全新的业态,包括新的开发模式、生产模式、使用模式,以及新产品定义、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出行服务模式等。
对于未来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有先发优势,产品已经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随着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未来汽车消费需求仍然稳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还将不断刷新产销纪录。
来源:新浪科技、经济参考报